就业与招聘的两难局面,应如何破解 ?

发布者:郑州人才网   发布日期:2013-06-21 09:35:50 浏览: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13年全国将有699万名高校毕业生,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699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消息,给2013年打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标签。全面分析2013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错位的就业市场

中国职场正进入刘易斯区间,意味着职位供求在总量上趋于平衡。但招聘难就业难的局面却愈演愈烈,整个中国的人才招聘市场出现了断层,需求和供给出现了严重错位的局面。

错位一: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出现整体性错位。

1、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型结构错位。

随着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加剧,市场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发生明显变化,直接导致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形结构性失衡。即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供不应求,但人才市场供给上显然大学生和普通白领出现假象过剩

2、第三产业急速发展,服务性人才需求量上涨。

有数据源显示,2013年第三产业的职位量占比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从而导致市场对第三产业人才的需求急剧扩张。

错位二、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双方出现意愿性错位。

 

 

1、毕业生依然扎堆在一二线城市,三线城市职位乏人问津。

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多于二三线城市。虽然职位量较大,但比起求职者的倾慕仍显得有些狼多肉少,一线城市的职位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相比较而言,由于少有人问津,三线城市的职位竞争显得格外冷清。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线城市的人才供给仍是蜂窝式的不可缓解。虽然逃离北上广一度成为求职者的流行口号,但似乎对于应届生来讲,闯一闯的心态仍然存在。显然,三四线城市的发展空间极大并不能成为吸引应届生关注的点。

 

2、都想嫁给高富帅,小企业门可罗雀。

从某网站整体数据上来看,规模在20-99人以及2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的整体职位量占到了43%。然而,因为不受应届生的青睐导致竞争比相对不高。20人以下规模企业21人竞争一个岗位,相比于最高73人竞争一个岗位,落差极大。

随着新兴产业的出现,诞生了很多微型企业(20人以下),比如创意策划公司、微博传播运营公司、工作室等创业公司团队出现在人才市场上。这类企业其实薪水优势并不弱(20人以下规模企业平均薪酬达5675元),平均薪酬仅次于500-999人规模的大企业。但这类小企业由于不够知名而很难引起应届生的兴趣,加之大学生缺乏实践以及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迷茫,导致他们不敢尝试和顾虑重重。

 

3、大学生偏爱皇粮,民企尽管工资不低,仍难受青睐。

民营企业整体招聘量较大,但整体竞争比却最低。受规模、知名度等影响,应届生对于皇粮的热衷程度依旧居高不下。而民营企业的急速扩张导致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涨。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民营企业不得不期望通过提升工资水平去吸引更多人才的关注。

应对招聘难,民营企业不得不提升岗位工资,但尽管薪水相比国企外企已经不低,仍然难受大学生青睐。

 

4、服务类职位需求旺盛,但大学生盲目择业导致供需缺口较大。

竞争激烈程度较强的岗位中,专业对口要求高的岗位为财务、银行、IT/技术,说明财务、银行和IT/技术的相关专业供需出现饱和。人力资源、采购贸易、行政对专业对口要求较低,但因为比较受大学生欢迎,导致这些岗位的竞争也比较激烈。

但是,销售类岗位需求较大,但职位竞争指数相对较低,证明大学生对销售类岗位兴趣较低。因此,就业难在一方面可以解释为择业难,很多应届生对于岗位比较挑剔,不能正视自己期望以外的职位。

单从销售职位占比高但竞争比较低情况上看,源于很多应届生对于销售岗位的误解,而使得该岗位的被关注度不大,而管中窥豹,也说明目前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以及所谓的实习项目并未能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到职位信息。

有数据显示,应届生期望薪酬近90%集中在4000元以下,而提供这部分薪水的职位并不多。社会提供的应届生职位的薪酬超过半数在4000元以上。企业愿意提供更高的薪水招募优秀的应届生人才,但应届生显然被多年的就业难状况影响而不敢投递薪资过高的岗位。

 

 

错位三、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90后: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错位。

90后毕业生独立价值观背后的心理落差。

中国式的应届生在毕业前和独立、生存乃至职场、工作接触得非常有限,因为对就业环境以及职业规划的不明了,当他们准备进入社会,努力的搜索工作、投递简历时,发现期望值和现实存在巨大的落差,这也导致应届毕业生最终的签约率低、毁约率高。

同时,90后成长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有着自由、独立的价值观,其中包括对工作的认知和期待。他们对于好工作有了新的标准和阐释,而这与起点较低的职场工作有些相悖,比如实习阶段的打杂,当现实和期望存在巨大落差时,新一代的毕业生往往选择了频繁跳槽,甚至裸辞,这也给企业无形带来更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