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压力依旧
此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是我国15岁以上、不满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首次下降。
“从发展趋势上来说,我国人口平均年龄在逐年增加,可以作为劳动力的人口可以放宽到18岁-67.5岁这个年龄段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余仲华对记者表示。
今年毕业的699万高校毕业生,已经对“史上最难就业季”深有体会,未来一个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潜力长期下行,我国仍将面对巨大的就业增长压力。
“下半年经济增速下降,企业经营收缩,肯定会对就业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余仲华说,1990年代初期有学者测算,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提供100万个就业机会。
对于中央所担心的就业“下限”,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4.6%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应该是就业水平的下限。
根据国务院转发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要控制在5%以内。
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介绍称,“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需就业人数平均每年达2500万左右,比“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00万左右,其中每年需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695万,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农村转移就业“三碰头”,令我国的就业形势比其他国家更复杂。
按照人社部的测算,20-59岁就业年龄组人口将在2020年达到8.31亿峰值。到那时,我国的人口红利将完全消失。
“我国在2020年-2030年十年间是重要的转折时期,劳动力的增长会发生变化,根据不同的测算方法和不同的基数会有不同的结论,具体会怎样需要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判断。”余仲华表示。
调查失业率适时公布
作为唯一的失业率指标,城镇登记失业率可谓我国最稳定的宏观数据。
据尹蔚民介绍,今年上半年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达72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
历年数据显示,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登记失业率一直稳定在4.0%-4.3%之间,即使经历金融危机,我国沿海许多制造业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大学生就业困难,但从登记失业率数据上看不出问题的严重性。
面对就业难问题,中国将采取系列措施促进就业,比如扩宽就业领域,尤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或到基层锻炼等;同时,将保障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促进公平就业。